1.4000 「德國」DIN標準
1.4000 【供應】1.4000 化學成分【供應】1.4000 機械性能【供應】1.4000 產品規格
1.4000 【供應】1.4000 材質證明【供應】1.4000 力學性能【供應】1.4000 現貨尺寸
1.4000 【供應】1.4000 庫存信息【供應】1.4000 廠家直銷【供應】1.4000 無縫鋼管

1.4000
數字號:1.4000
牌號:X7Cr13
標準:DIN 17400
●特性及應用:
1.4000不銹鋼,德國牌號不銹鋼。
●化學成分:
碳 C:≤0.08
硅 Si:≤1.00
錳 Mn:≤1.00
磷 P:≤0.045
硫 S:≤0.030
鉻 Cr:12.00~14.00
1.4000 自2005年以來,Singspring一直在運營,SAF2507繼續表現良好。大直徑縱向焊管的主要生產工藝:大直徑縱向焊管)模鍛的基本過程模鍛的過程:切割,加熱,預鍛,終鍛造,沖壓,修整。淬火和回火,噴丸處理。常用的工藝是up粗,拉長,彎曲,沖壓和成型。因瓦合金的特性1960年代代雙相不銹鋼為3re60,存在焊接熱區的問題。第二代是在1970年代后期開發的,具有超低的含碳和氮特性,典型值為2205,鋼的點蝕當量指數為32-39。第三代是1980年代后期開發的超低碳,高鉬和高氮含量的汽車。典型的鋼為32750等,蝕刻等效指數大于40。電化學拋光用于管件的主要材料是管,板和棒,根據材料特性和產品中所用坯料的形狀選擇落料方。
1.4000 不銹鋼的發明是冶金shi上的一項重大成就。20世紀初,吉耶(L.B.Guillet)于1904~1906年和波特萬(A.M.Portevin)于1909~1911年在法國;吉森(W.Giesen)于1907~1909年在英國發現了鐵-鉻和鐵-鉻-鎳合金的耐腐蝕性能。蒙納爾茨(P.Monnartz)于1908~1911年在德國提出了不銹性和鈍化理論的許多觀點。工業用不銹鋼的發明者:含Cr12~13%的馬氏體不銹鋼是布里爾利(H.Brearley)1912~1913年在英國;含Cr14~16%,C0.07~0.15%的鐵素體不銹鋼是丹齊曾 (C.Dantsizen)1911~1914年在美國;含C<1%,Cr15~40%,Ni<20%的奧氏體不銹鋼是毛雷爾 (E.Maurer)和施特勞斯(B.Strauss)1912~1914年在德國。在此基礎上隨后又發展了zhuming的“18-8”不銹鋼(C~0.1%,Cr~18%,Ni~8%)。在馬氏體、鐵素體和奧氏體三大類型不銹鋼相繼出現后,30年代又發明了奧氏體-鐵素體雙相不銹鋼。40年代至50年代,馬氏體和半奧氏體沉淀硬化不銹鋼和節約鎳的Cr-Mn-Ni-N等不銹鋼以及含碳量低于 0.03%的超低碳不銹鋼也開始生產。60年代以后又出現了馬氏體時效不銹鋼,TRIP(transformation inducedplasticity,見形變熱處理)不銹鋼和碳,氮總量低于150ppm的高純鐵素體不銹鋼。70年代末,世界不銹鋼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,一些國家不銹鋼產量約占其總鋼產量的1%左右。中國于1952年開始大量試制和生產不銹鋼,至70年代已有45個定型牌號。
1.4000 并在日常使用中定期清潔。例如,當發現不銹鋼彎頭的表面多塵或易于去除時,可以直接用溫水或弱洗滌劑清洗。當然,肥皂水也是可以接受的。并且,當不銹鋼彎頭的表面覆蓋有商標或粘膜時,也可以用弱洗滌劑清洗。后要注意的是用水沖洗干凈,然后用干棉布擦干。在加工不銹鋼時,加工時還應保護不銹鋼零件,例如車輛和銑削。完成操作后,應清除油漬,鐵屑和其他雜物。鋼上獨特的自我修復“被動”表面層歸因于鉻。雙相不銹鋼管的優點很多。首先,屈服強度遠高于普通奧氏體不。并且具有足夠的塑性和韌性來形成雙相不銹鋼管。雙相不銹鋼管或壓力容器的壁厚比奧氏體不銹鋼減少了30%?50%,從而降低了大部分成本。第二是它可以變成耐候鋼。通過添加特殊元素(例。

1.4000 【交貨狀態】
1.4000 熱鍛造、熱軋+退火、正火、回火、淬火和回火、及根據客戶的要求;;
1.4000 一般以熱處理狀態交貨,其熱處理種類在合同中注明;未注明者,按不熱處理狀態交貨。
1.4000 【表面】
1.4000 黑皮、磨光、粗車、精車、及根據客戶的要求;
1.4000 【冶煉工藝】
1.4000 電弧爐,(非)真空感應爐+LF爐、VD爐,VOD爐、電渣重熔、真空自耗爐;
1.4000 【產品檢測】
1.4000 從冶煉開始,每個道次都進行檢驗,確保下個道次產品合格;成品經過十幾種檢測手段(尺寸外形,表面,力學性能,晶間腐蝕,無損探傷,工藝性能,晶粒大小等等),確保產品合格及客戶的要求。